您当前位置:凯发app安卓 >> 新闻中心 >> 正文

以文学之心感知时代脉动 ——长篇小说《蛟龙出天山》赏析-凯发app安卓

作者:    来源: 兵团网    日期: 2022-03-29

  王翠屏

  一部能给你带来深刻印象的文学作品,总会在你的大脑深处唤醒作品所呈现的那个时代的记忆,人物的命运、生命的轨迹、生存的意义……那些让你在作品中跋涉、挣扎或动情的文字,像逼仄的缝隙中透进的一缕清新,让紧迫的呼吸变得从容;又如同夜间止疼的药片,身体的痛感转瞬即逝,却警醒你内心的饥饿和酸痛,将梦幻的迷离嫁接到现实,化作我们日常生活背后的出口。

  当一个作家从内心深处归属于一片土地时,这片土地传导给他的某种特殊启示,必凝聚于他的笔端,他的文字才能如此富有个性,他的血液也会流淌着那片土地的精神、风采和传奇,并迸发出一种骄傲的力量和豪情。

  近读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家王运华创作的长篇力作《蛟龙出天山》,带给我如许观感。

  《蛟龙出天山》(以下简称《蛟》)全书分17个篇章,共38万字。2020年8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付梓出版。

  作家以时代变革中的兵团生活为背景,艺术地虚构了一个边境团场“三五九团”发生的故事:驻扎在边境线上的兵团人,在长风阔野的西部边陲,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所面临的困惑、机遇和挑战,他们承继守边戍边历史伟业,在时代精神的感召下,用灵魂和热血、理想和热情、才华和汗水,在大时代的光与热中淬炼出人生的群峰挺秀,创造出壮阔恢宏的历史新篇章。小说再现兵团英模人物形象,展示出兵团人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时代风貌,兵团生活的斑斓光景,歌颂兵团人守边戍边,保护领土完整,热爱生活的家国情怀,也歌咏人类值得珍惜的那些价值和价值观念,彰显了兵团精神的实质内涵,唤醒人们对兵团史诗般生活的敬意和热爱。

  一

  以艺术之心,借文学之力,作家以小见大,触摸时代脉动节拍,将兵团精神融汇到民族图腾的精神图谱中,展示出经久不息的传承意识,有着在遥远的戈壁仰望星空,汇入远方高地的认知。

  《蛟》用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以点代面,分层次、全景式描述了兵团各个层面诸多人物的命运和生活状态,全篇主副线交替,明暗线贯穿,在一主一副,一正一邪,一明一暗,一动一静中穿插着细致入微的情节铺排,在层层递进的矛盾冲突中,将故事推向高潮。

  主人公三五九团副团长王闻道带领团场职工坚守国土,维护民族团结,破解改革发展中的瓶颈和难题,积极发展工农业经济,走向致富之路全过程作为主线;王闻道和同为副职后主持工作的副政委苟有勇围绕“谁出任团长正职”权力之争演进中的行事做派、心理活动等两种表现作为副线;明线是副团长王闻道、师党委书记李国建等为代表的正面人物坚持改革,清正廉洁,坚持真理;暗线是副师长郭家仁、苟有勇等为代表的各色人物,拉帮结伙,搞利益输出,以一己私利,用不正当的手段,阻碍改革发展。

  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是在人类自我意识觉醒,科学技术逐渐发达后,为表达时代中人们的生活情状而创造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文学体裁;作品的深度和广度,取决于作者投入生命的浓度、观察、体验、内省的深度,以及艺术表现的能力。

  作家对兵团生活自上而下有着深刻的洞察和把握,熟稔掌握兵团的历史与现实,对这片土地爱得浓烈而深沉,这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情感基础。改革开放40多年来,兵团人社会日常生活和心灵世界,都发生了深刻而巨大的变化,这种从经济到文化,从物质到精神的历史性变革,促使作者从以往的文化意识包裹中突围,以高的站位、敏锐的触角,透过历史的烟幕,感知时代风云,融入精神思考,赋予现实、道德、情感、生命的意义。

  作者细腻书写伟大时代和火热兵团生活,以新的眼光、尺度和向往、信念去认识时代,从时代中感知人物,提炼生活律动对人的启示和激励,塑造出主人公王闻道为代表的新时代的新人,闪耀人性光辉和思想光彩的英雄形象,描绘出新时代的精神图谱,生动表达人在时代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建构起丰饶的文学世界,引导着读者,去感受时代强音,见证兵团的伟业。

  二

  文学缘于生活,高于生活,在于文学艺术不可能脱离社会,人性也无法脱离世俗而存在。《蛟》的独特性在于其托出阔大的精神背景时,直面生活底色,挖掘出人性脆弱的本质。通过正反两个人物的鲜明对照,真实再现人生存的各种遇境,触及人性的幽微和复杂,从而留下充分而生动的见证。

  王闻道,是军垦后代领导干部中完美形象的缩影:他浓眉大眼,高大帅气,是典型的军垦后代。他学历高,有知识,正直磊落,务实能干,有勇有谋,文武张弛有道。他胸怀宽广,谋划团场改革发展,带领职工增收致富,有着强烈的危机感和事业心。他工作务实接地气,体会百姓疾苦,沉下身去,解决百姓的困难和问题;面对农业发展、工业改革中的瓶颈,他带领团场干部职工积极想办法,想出路,寻找突破口,让两个团办企业酒厂、酱厂步入良性发展之路。

  作者对他不吝笔墨,满怀敬意:王闻道深入连队田间地头,一箱箱抽查承包户葡萄装箱情况,发现连队主抓工作的副连长郭小竹疏于职守,导致装箱的红提葡萄有大量的次品、废品,达不到客商所需的标准等问题时,他及时纠正,批评并予以处罚。他探访受到冤枉而遭受不公正对待依然恪守初心驻守边境连队的高德友夫妇时,受到冷遇。得知高德友经历过解放战争,随部队进疆后,参加大生产运动,一边放牧,一边巡逻,守护边防,守卫国土,高德友夫妇每天早上在家门口升国旗。王闻道感怀于他们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和奉献精神,帮助他们解决工作、生活中的难题,打开他们心底的郁结。在职工苏河清遭受欺凌、受到不公正处理时,王闻道鼓励他振作精神,帮他出主意想办法,解决生活上的难事。在洪水袭击三五九团龙口,撕开一道口子,造成决堤时,为防止界河改道、国土流失,王闻道身先士卒,带领大家昼夜奋战,抗击灾情,快速堵住界河垮坝缺口,将肆虐的洪水重新逼进界河,守住了国土,用实际行动践行一代守边男儿的历史使命和尊严。

  与王闻道相对应的另一个主要人物苟有勇,善于表现,喜面子,爱排场,走捷径,明里暗里将王闻道看作自己前进路上的挡路石。他为谋取正职之位,对上曲意逢迎,对下拉帮结派,搞小圈子,一味迎合上司郭家仁,搞权钱交易,用不正当的手段陷王闻道于不义之中。司机朱辉依仗权势,欺辱殴打职工苏河清,他罔顾事实,一味袒护。为扳倒“竞争对手”王闻道,苟有勇先是借临时主持工作之机,将王闻道主抓的酱厂和酒厂在经营已经走向正轨时,提出由自己管理,让王闻道去抓农业;同时,他指使包工头曾小奇给王闻道送三万元,试探王闻道的底线,想借此抓住他的把柄。当阴谋落空后,他“亲自上阵,主动出击,力求多多收集和掌握对手的错误、问题、薄弱环节、不足之处,以掌握主动权,击败对手”。他从司机钟师傅入手,打探王闻道工作生活上的细节,最后得到的是王闻道严于律己、作风扎实的回复。在发生洪灾抗洪的关键时期,苟有勇的关注点始终在自己的官帽子上。灾情的对决,正是人与人力量、智慧、品格的对决。

  小说写出了正义与邪恶,公与私,美与丑。通过成功刻画官场生态,向读者揭示出官场体制中的某种缺失,世道人心和繁杂人性,将仕途上的沉浮与挣扎,现实中的温情与残酷、合作与较量、本真与异化、情感与利益等汁液淋漓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当郭家仁、苟有勇走进包厢,只见华灯初上,金碧辉煌。而张来顺、林晓霞、赵建成几位脸上流露出的敬畏、受宠若惊的神色,以致每个人急切地握住郭家仁的手传达出的尊敬与狂喜,都让郭家仁感到十分的惬意与舒坦,居高临下的威严和自信又重新回到身上。”

  现实生活让人心的陷落,不外乎权力和名利,庙堂之高,人心之远,职场江湖,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指鹿为马早已见怪不怪。人性在道貌岸然和杯盘交错笑语喧哗中相互倾轧,人心在迷乱中饱受蹂躏和渐渐异化……王闻道和他的同道人走过的路连接着血与泪,承载着悲与欢。最终,经历了挫败与成功,失意与得志,曲折与平坦,黯淡与辉煌,在抗洪中劳累过度病倒的王闻道被匿名信诬告,以李国建为首的师党委明辨是非,王闻道被提名正式升任团长。

  故事的结尾意味深长,它以现实的对决表明,权力是把双刃剑,是实现人生理想的途径,是渡船,不是码头;是过程,不是目的。

  《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现实表达的深刻性。有理想信念的坚守和坚定,有生命包容互哺的历程,有碰撞,有交锋,有人性的缺憾,生活中的阴暗面,有被世俗人生拖下水的驳杂与丑陋。作者用现实主义的批判精神,将社会问题,腐败问题,强权压迫、权力异化、上访群体冲突等尖锐矛盾通过普通人的命运,巧妙折射出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触及时代痛点,这种毛茸茸、活生生,充满整体感的写作,冷峻的批判力度,洞悉精神内核的细节描写,给读者带来很强的思考意味。

  三

  《蛟》故事流畅,细节生动,人物形象丰富饱满。每个兵团人都是一滴微小的水滴,组合为一体时就迸发出巨大的感染力。作者熟悉兵团,对每一个细节和人物的刻画驾轻就熟,像热爱兵团,笔杆硬,注重实干,但直率简单尖锐,不会来事,宣传科总负责任却没实职的杜峰;灵活机巧,争强好胜,泼辣能干,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有些浅薄且自作聪明,经过苟有勇权色交易的“考验”,而升任团宣传科科长的林晓霞;春风得意,立场不稳,惯于看势的赵建成;在王闻道和苟有勇之间左右摇摆,虽内心敬重王闻道,当仕途不如意时,却为了一己私利,见风使舵,倒向势头正猛的苟有勇的张来顺;熟谙官场之道,能力超强,沉稳机智老辣但有是非底线的徐世清;因得罪苟有勇,被冤屈迫害,孤零零住在边境线上,却恪守初心,正直勇敢甘于奉献的守边人高德友;善良热心、勤劳致富的民族团结模范梁英;善于审时度势,曲意逢迎,尽享“改革红利”的工程承包商曾小奇;为扶持跑前跑后,出钱出力的苟有勇尽快上位的副师长郭家仁等等。

  当通过特殊手段上位的林晓霞安排杜峰起草苟有勇“十一”讲话这一“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时,“杜峰,这只界河岸边的老麻雀,压根不想再接受这样的考验,硬生生地说,我可写不成,年龄大,眼睛花,写个字手都乱抖,我还是写退休报告吧,林科长新官上任,经受住了组织的考验,那就再接受一回考验,这样的机会我可不会与年轻人争。说完起身就走。”林晓霞关键时候很会示弱,她哄着杜峰,屈下身帮杜峰拾棉花,让他集中精力写讲话稿。

  手法白描,笔墨简洁,勾勒的人物形象生动自然,有浑然天成之感。

  《蛟》的每一个故事都很细微,没有大起大落,也没有大开大合,人物朴实无华,个性鲜明生动。情节不跳跃,不突兀,起承转合自然流畅。事件铺垫充分,对话张弛有道,简洁明了,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技巧的卖弄和矫情。没有皮毛之痒,却有灵魂之痛。叙事的路线平常平易,如真实事件的回放,坚定而且踏实,在层层递进中,将情感缓步推向高潮。

  在作家的笔下,秋季缓缓流淌的界河,冬季结成长长的冰河,广袤的田野,白雪覆盖的大地,浩大的棉田,自然之景被描画得严峻而壮美,在情景交融中,透着对万物的憧憬,丰收的自豪。

  “太阳放射出炽热的光,棉田四周的杨树叶子显出嫩黄两色,相互浸润依然油亮油亮地闪着光,如一幅大气磅礴的油画。这是棉农一年中最为喜悦的时候,眼见高温酷暑中棉桃一朵朵竞相开放,白花花一片,浩大的棉田变成一片银海。”

  读者在阅读时会被这缓慢但不可阻挡的力量推动着、簇拥着。

  四

  小说的终极目的在于表现小说家想表达的思想,传达小说家想传达的观点,讲述小说家想讲述的故事。当小说最终产生了力量,使读者产生了共鸣,让作者完成了自己的任务,那么创作这个小说所用的艺术手法就是成功的。

  文学最重要的任务是帮助人类向真向善向美,最终变得完善。习总书记深刻指出:“只有扎根脚下这块生于斯、长于斯的土地,文艺才能接住地气,增加底气,灌注生气,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

  作者根植于这片神奇的土地,关注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中人物的命运,撷取生活中的真实故事经过质的过滤,把对生活的感悟转化为文学作品;探寻人类的生存精神,兵团人浪漫,艰辛,坚韧,不屈不挠的倔强,正是人类生存精神的生动体现;兵团人生存的伟力,如蛟龙出山,在血与火中铸就,百折不挠,生生不息。《蛟》中一对相爱的年轻人在界河破冰时为救他人,双双落水牺牲,让人泪目。其深刻意蕴,透着沉重,透着悲壮,透着崇高,透着骄傲和自豪。

  应该说,《蛟》的表达,超越了作品一般意义上的生活呈现,描画出作者所生活时代的主体样貌,使文学的心和时代的心一起跳动。在纯粹的精神层面,表述出生命的浩渺与瞬息的蜕变,在细枝脉络中,感受信仰的力量,自然之美。

  文学通过想象,表达对未来的信念,我想,《蛟》的现实主义艺术表现手法无疑是成功的。若字里行间透一丝缝隙,会不会给作品带来更多想象和创作的空间。

  作者:王翠屏,兵团文学艺术院编审。兵团文艺评论家协会理事。

[责任编辑:周倩]
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512469
网站地图